我的 Workspaces 十年进化史
周末大阴天,坐沙发上翻看自己的相册。Apple Photos 总是能找出一些已经尘封的照片直铺在你面前,看到我以前的 workspace 照片,忽然陷入了回忆的漩涡,于是我把自己的桌面照片都整理了出来。仔细回看,竟是自己一路走来的历程,从工位到宿舍,从香港到美国,照片这个发明真好,定格了时空,也定格了过去的自己。
第一张图,是梦开始的地方。2013,还没毕业,那是我第一次去上海,也是买到人生第一台 MacBook Pro,刚开始学习前端,读的第一本书是《JavaScript DOM 编程艺术》。我很清晰地记得这张照片拍摄于我拿到 Macbook 的当天,几个实习生在这家创业公司的小房间里打工,开箱的时候我印象特别深刻,旁边来自台湾的运营实习生一直说:“恭喜你啊,zei台肯定不会是你最后一台麦布,你一定会拿它写出超棒的软体,然后到赚好多好多台”。不得不说那时候的 MacBook 质量真好,这台电脑我一直用到 2021 年都不卡,直到不小心进水烧坏了主板才报废。另外,光明的这个风味发酵乳真好喝,那时候学着同事一天喝一大桶。
第二张照片应该是 15 年,那是我第一次去办公室上班,也是第一次有外接显示器。开始使用 Vim,代码写的是 Backbone...真是恍如隔世。尽管时隔两年 (opens in a new tab),但办公楼仍在南京西路,所以上海我最熟的就是南京西路到吴江路这片了。
接下来去读研 (opens in a new tab)了,还是 15 年,第一张图是在实验室的工位,很简陋,键盘用的是某宝上 300 块买的不知名青轴。第二张图是当时在宿舍,每天其实更喜欢呆在宿舍里,一个人静悄悄地写代码,这时候主力编辑器刚换成 Spacemacs。那段时间不是很开心,觉得读书的机会成本太高了,所以偶尔会接外包。
下面两张还是在读研期间,但换了个学校换了环境。第一张是在实验室的工位,杂乱不堪,桌面在假装自己是个二刺猿,键盘换成了 HHKB,是朋友送的。第二张是后来换到了楼上实验室,做了一些 Hololens 和 Kinect 的工作。第三张是在出租房里,这应该是自己第一次租房,为了省钱 1000 块租了个顶层阁楼,房顶的一半是斜向下的,这也是为什么这个桌面是在地上。不过自己买了个毯子和两个抱枕,显得温馨很多。弹琴是那时候瞎学的,现在仅剩一些脂肪记忆。
后来 18 年毕业,开启了打工人生活 (opens in a new tab)。繁忙之余有只大猫猫陪伴我,当时住在云栖小镇,可以说是荒无人烟,我刚去的时候问同事,这在哪跑步比较好,同事说:“你就下了班在大马路上跑吧,几个小时估计都出不来一辆车。”。后来自己总算有车了,活动半径一下子扩大了很多,本来我最喜欢的是西湖周边区域,后来发现之江这边也有很多美景,尤其是美院和音乐学院,非常适合散步。
再就是 19 年 (opens in a new tab)了,辗转腾挪到了香港,这是刚去的时候 8000 港币租的房子。搬进去的前几天房子都是完全空的,我就睡地板上,后来陆陆续续 (opens in a new tab)床架、床垫、桌子、椅子都到了才总算像个能住的样子。搬进去之前这个十多平米的房子里住了 5 个人,按中介的说法是我太奢侈了,竟然买了 1.4 米的床...离开杭州时把能卖的都变卖了,就提了一大一小两个行李箱过来的。
下图是疫情期间在酒店隔离 (opens in a new tab)时的工位,我特地带了个便携屏。注意看这台 Macbook 的充电线已经完全老化,我拿防水胶布把它粘起来还能用...
2021 年,结婚搬入了新家,人生第一次真正地有了家的感觉,这是一种在外漂泊多年未曾有过的、在故乡之外忽然有家的感觉。有了左侧洞洞板的帮助,桌面也变得很整洁。买了新的 Macbook,但是基本上都是折叠状态。
2023,来到了美利坚 (opens in a new tab),是不是一看照片那味儿就来了。房间很大,天花板是典型的上世纪 90 年代风格,没有顶灯,家具也都很旧,电竞椅是房东留下来给我暂时用的。这张照片应该是搬进来没几天拍的,现在已经大变样了,主力机变成了 Mac Mini,不过还是等我有了自己的房子之后再折腾吧。
总之,未完待续。我觉得我一直是在路上的,之前有次我在 Twitter 上说我从毕业以来一直都是每年一个 breaking change,人生的轨迹一直在变,现在回头想想真的是有一颗不安分的心啊。将来何去何从还未可知,Always Explor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