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美国的两年后
好久不见,诸君。
为什么选在两年这个时间节点写一篇文章呢?一是觉得似乎达到了一个里程碑,二是总算觉得自己适应了这里的生活。遥想当年刚去香港的时候,是两个月 (opens in a new tab)就 settle down 了,可见这两次的难度不可同日而语。
生活
如何定义适应一个新地方?我个人认为是当生活中 80% 的场景不需要搜索和问询的时候,或者说有自信能处理绝大多数情况的时候,那就算是适应了。我经常喜欢用 Warcraft III 里的“战争迷雾”来比喻在新环境里的处境,每次搬家就像换了一张地图,刚来总是两眼一抹黑。
衣食住行
来美国之后的生活不得不说和香港、内地有很大不同。比如对移动半径的描述:在上海和香港,我可能描述的方式是“几站地铁”;在美国,我都是用“开车要多久”来衡量。其他的,随便说说衣食住行:
- 衣:除了工作场景,没有打扮的需求。车内,没人注意你穿什么;车外,你会为大家穿着的多样性感叹。所以,只要没自我要求,那就是随便穿。另外值得提一嘴的是:美国衣服的尺码都显著偏大,可能是考虑到烘干机会让你的衣服缩水 1-2 号吧😂。
- 食:午饭基本是速食,因为中午都在开会,没时间休息。晚饭是太太做好,回家吃现成,偶尔下馆子基本上都去吃中餐、韩餐。
- 住:那比香港是大太多了,不过也有很多问题。面积变大了,家务变多了!要维护的东西也变多了!考虑到人工很贵,很多维修工作要亲历亲为。尽管我是租房住,但在两年内我也自己修了不少东西:冰箱、水管、洗衣机、空调、车,车库门......房子大了还有个副作用:买买买的欲望更强了
- 行:至今只在纽约坐过公共交通,扑鼻的尿骚味。
节奏
除了这种穿插在日常生活中的“细节”,造成适应时间要这么久的原因我觉得还有很多,比如:
- 语言:我的塑料英语应付工作没问题,但日常生活中还是有太多词汇不熟悉了。不过现在和同事聊的多了,慢慢也能跟人吹水了。
- 慢节奏:在美国很多事可以看作是一个异步流程,你不要想着当下解决,也不要想着排队阻塞自己,而应该想的是发出一个请求触发别人的动作,等收到信之后再触发自己下一步的动作,通常这个“event loop”要以月为单位
- 年度周期:很多大事是按年经历的,比如报税、大的节日
- 地域:美国还是太大了,别说州与州、城与城之间的差异,单是每个小镇都风格迥异
我应对这些节奏或者机制方面的问题,通常都是做一些 A/B test,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去处理问题,来看看哪个更好,或者用不同的形式去测试哪个能跑通。比如各类医保五花八门,我分两年测试了 high deductible 还是 low deductible 适合我们,FSA 和 HSA 到底能报销哪类支出(套现),这些周期都要多久,等等。
时间
总之,呆了两年,我觉得很多事情已经习以为常了。周末,就是要提前计划的;办事,就是要预留时间的。说起时间,时间真的是衡量一切的工具。考虑到我有两个娃,日常很多的时间是围着孩子转了,当时想着反正刚来的时候总是要经历一段“艰苦”时期的,索性把困难的事都先一口气办了,这也是我一贯的风格。哲人勾股 (opens in a new tab)曾说:“有了孩子以后,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时间管理”,不得不说确实,我的时间利用率在有两个孩子之后提升了很多。养娃的经历与心路我觉得也不必细说,大概就是希望他们快快长大,又希望他们慢慢长大。
其他的,关于自己的?—— 中年男人没有自己的时间(开玩笑的)。得益于我太太的给力,我们的生活还是比较放松的,我甚至有时间打打游戏、看看剧 (opens in a new tab)。每天最快乐的时间莫过于孩子们都睡了之后,我们俩能坐在沙发上看电视顺便偷吃很多零食。旅行和探索各类体验也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很享受那些“竟然还能这样”的时刻。
成本
还有值得一说的是消费,这应该也是很多人关心的问题。美国的消费水准是比香港还高的,即使我在亚特兰大这种二线城市。通常的换算就是国内 20 元的东西,这边卖 20 刀,一些电子产品(比如 anker 充电头)通常是 3-4 倍的价格。其实 Amazon US 70% 的商家是中国商家,我之前买过一个电压转换器,收到之后发现不太满足我的需求,想退货结果对方说不用退货了,直接给我退款。后来我才明白,原来是因为美国的退货成本太高了(商品单品利润也特别高),很多商家接收退货完全没有必要。所以我们后来发现不少人从淘宝买一大堆东西再海运过来,即使运费几千元,最后换算下来也比直接在美国买便宜不少。
考虑到现在的利率、通胀、贸易战(供应链)等问题,很多大件的价格都是历史最高。车我就不说了,我刚来的时候二手车比新车贵,很多人开了几年的车一卖还赚钱了,日系的新车都要加价,因为通胀大家都倾向于买维护成本低的车了。房价在无限 QE 之后也是新高,叠加高利率,以前月供比房租低的日子很难回去,大部分人都发现租房比买房划算。
但即使消费很高,我发现很多人过得还可以,因为美国参差不齐的消费水准都能找到对应的消费场所。年薪 5 万美元有年薪 5 万美元去的超市和餐馆,年薪 20 万美元有年薪 20 万美元去的超市和餐馆,在这里还是很容易找到能和自己收入相匹配的消费模式的。这也可能是为什么 Walmart 又重回美国超市第一的原因,除了 Walmart 积极跟进电商体验的战略,也是因为绝大多数人发现价格低质量过得去的产品就已经能满足需求,没必要追求品牌了。
所以,适应美国的过程,也是找到与自己匹配的消费模式的过程。
心态
心态决定方方面面,我觉得我很难把这个话题切分。从初来乍到时面对“沦为”月光族的窘迫,到后来身份焦虑引发的烦恼,这些都是靠心态来调节的。更别提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小挫折了,比如车被撞了、娃生病了、工作不顺了等等,这些都会引发一次次的自我质疑,“我为什么要来美国”,最后都是靠积极的心态才能走出来。我自认为还是一个很乐观的人,负面情绪很少,也很不喜欢传播负面情绪。压力最大的时候,也就一天掉几百根头发吧,没啥。
虽然刚来的时候是月光,但我知道这个随时间会慢慢改善的。站在两年后的节点回看,我们生活质量是稳步提升的,很多时候觉得和香港比有所下降是因为香港一些高端消费更触手可及一点,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去纽约会有一种回大号香港的感觉。其他的消费模式基本没变,时间多了很多,如果我的通勤时间不用那么长,那我陪伴家人的时间会更长。
为什么家庭这个单位在美国会至关重要,不是因为报税的时候是 jointly(开玩笑),而是因为家庭是在美国闯荡的基本单位。支持、关心、陪伴、理解这些都是家庭能带来的。一方面我们刚来这边的时候本地朋友为零,考虑到美国点对点、家庭对家庭(可能因为有娃)的社交模式,扩展朋友圈还是比较缓慢的。另一方面美国也更偏向于家庭内部娱乐,大家除非约好,否则互不打扰。
日常遇到一些小插曲,还有一种排解的方式是跟国内的亲朋好友聊聊天,但其实不在美国对方很难感同身受。这点我在我的 blog 和 newsletter (opens in a new tab) 里也写过多次了,这种感觉只能说是咫尺天涯。更有甚者,阴阳怪气,你和他说消费高,他和你说零元购;你和他说车被撞了(简单交通事故),他说是不是因为被 Tesla 反对者打砸抢啊,这种基本上就渐行渐远吧,人生总是很无奈的。
身份焦虑
最大的焦虑源当属身份问题。身份问题就像政治,无处可见却又无处不在。虽然我们来之前的心态是:来美国就是体验一下,大不了回香港去。但实际上很多问题是和身份挂钩的,牵一发而动全身。我刚来的时候还对此嗤之以鼻,觉得自己永远不会为此焦虑,直到自己也逐渐感到其举足轻重。我大概能通过一些小的点来形容出身份焦虑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 收入:工签持有者是只能有单一主动收入(工资)的,因为公司 sponsor 了你的签证,这是你能呆在这里的理由
- 工作:我是 L1 签证,我太太是 L2,如果我抽到 H1B 她就不能工作了,因为她的签证会变成 H4。虽然我太太确实不工作,但这个会让我们无法规划一两年内的生活
- 置物:买房自不必说,不确定我们是否将来会留在这里。但平时买东西也会畏首畏尾,因为一考虑到可能将来不会长留在此,自然就会“将就能用就行”,“再看看吧,可能用不上”。
其实很难准确描述,只能说是一种无法规划未来、丧失掌控力、太多不确定的感觉。而且这个问题还是无法通过努力来左右的,H1B 靠随机、绿卡靠黑盒,导致这些不确定性只能靠运气来解决。
我基本上是在能做的范围内做了最大努力,比如频繁和律师沟通、提前做两手准备、及时切换去申请 NIW 等等。期间很多事情都是蜿蜒曲折,有的小问题公司、律师以为无足轻重的,我都可能要来回邮件沟通两个月来声明利害,说服他们帮我加速处理等等,总之心累,所幸这些问题都解决了。现在我可以考虑未来五年的规划了。
尾
写完才发现通篇仿佛在解释为什么需要两年时间才算是适应。给自己一个阶段性总结,也给越来越不中用的记忆力留个备忘。
移民(广义上指切换新环境)是最快的提升自己的方式。把自己扔到一个陌生的地方,以开放的心态接受人生的随机。不排除将来还会折腾,但可能频率没过去的十年 (opens in a new tab)那么高了。
我发现我越来越喜欢用年为单位去描述事情,可能这就是时间加速感的体现。希望自己能在未来的日子里:
- 保持好奇,保持谦逊,保持怀疑精神
- 接受随机,接受老化,接受自我平庸
说具体点,提升年假利用率,多去旅行,提升时间利用率,多产出些东西。多玩多享受就完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