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后的两年
原文地址:https://geekplux.com/2016/02/15/two-years-after-graduated (opens in a new tab)
在我们 5 岁的时候,过一年相当于经历人生的 1/5,而到了 25 岁的时候,过一年却相当于只经历了人生的 1/25。时间的重要性似乎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而变得越来越低。主观感受上我们觉得时间走的越来越快了,而实际上却是我们对时空的认知变得扭曲了。
所以我们需要不断整理、回顾自己的人生,就像偶尔给自己留张自拍一样,说不定哪一天就忘记自己当时长什么样了。
距离我上次大学毕业总结(Goodbye,我的大学 (opens in a new tab))已经过去了两年。都说 20-25 岁的年纪是人生最不怕折腾的年纪,如今我躺在床上,闭眼回想自己这过去的两年,满是任性。
本文和上次总结不同,将以时(liu)间(shui)线(zhang)的方式来叙述。两年的经历可以分为六个部分,其中五和六两个部分属于持续经历,七是一些胡思乱想。如果你觉得废话太多,可以只看黑体字部分或最后的总结。
一、初到上海
这完全是一次没有计划,说走就走的求职之路,当时的我还没意识到「大学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至关重要」这一点。
只呆了一个月的公司
第一家公司我只呆了一个月。由于是靠朋友关系硬塞进去的,所以我在其中的一个月没有任务,也没有要求,扮演着一个无所事事的角色。天天看 PHP 手册的工作让我很没有成就感,加之公司氛围不怎么好,我很快决定另投简历。
人只有写简历的时候才会觉得自己有多么乏善可陈。虽然我在大学期间也实习过,但真正想找一份程序员的工作只能靠我仅有的毕设经验(一款 Android APP)。在收到的回应中,其中一个创业团队和我一见钟情。
在这过程中,我要感谢昊哥对我无微不至的照顾,同时也有不少感触:
- 如果对一个环境不满意,而你又改变不了它,直接走(我真的不是在影射什么)。
- 简历要在日常积累,而投简历的时候要明确目标。
- 自己找到的工作比靠介绍进去的要有成就感的多。
创业艰辛
辗转来到这家创业公司十年后 (opens in a new tab)。本来我以为我是来作 Android 程序员的,结果第二天 CEO 就和我说:「Android 客户端还有点遥远,不如你来作 Web 前端吧」……从此我走上了这条坑多无比的不归路。
在十年后期间,我最大的感受是创业真的很难。创业靠的不是独一无二的 Idea,而是团队和决策。同样的创意,可能展现出来的产品形态完全不同;即使产品思路相同,决策不同也可能导致发展背道而驰;即使决策相同,不同的团队执行起来也是风格迥异。然而,就算思路绝对正确,执行一流,最终也会因为各种各样的问题(有的问题小到不起眼)而中道崩殂。遥想当年 InnoSpace 里那么多的创业团队现在还剩多少。
创业的日子没有那么多快意恩仇,更多的是柴米油盐。加入一家创业公司,有幸经历这些,让我觉得很幸运。不仅如此,在十年后的日子,也是我走出校门以来最开心的日子。
重要的不是做什么,而是和什么人在一起
十年后团队里最开始青一色的复旦人,复旦兼容并包却又与众不同的气质在他们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桉哥和冬神可能是我见过最理想化的人了,总给我一种遗世孤立的感觉,和他俩呆在一起的时间最长,受他俩影响最大。此时我才真正理解了为什么毕业后第一份至关重要,因为我们在象牙塔里对社会没有直观的感受,而抛开乐趣、价值、薪水不谈,第一份工作恰恰帮助初出茅庐的你构建了一个社会认知的雏形,间接的还可能影响你的三观。以下是我在那段时间感悟到的:
心灵开放
心态开放我暂且只认识到两点:
- 不设限
- 不贴标签
我们总是在无形之中给自己套上枷锁,事实上人总比自己想象的更加自由。生活一成不变的原因大多是因为我们没有打破局限的意识。不断的尝试新事物,尝试以前不敢做的事才能突破自己。感谢他们让我认识到这一点,因为他们似乎无所不能。不管我做什么他们都没有黑我嘲笑我,反而是不断的支持与鼓励,这不是表面上的,因为他骨子里都是这种「玩世不恭」的人。
我们也不应给事物设限,不要因为一点而否定全局。也不要给任何人或事物贴标签,不知道为什么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特别喜欢贴标签,比如北方人都特别耐寒,南方人都是蛮夷等等。大多数标签都是针对特定个体在特定环境下的描述,所以抛开影响因子来下定论完全是耍流氓。事物和人一样,不是一成不变的,也都是多元的,你可以接受他和你共鸣的地方,而忽视其他。
慢即是快
快节奏社会里很多人都是「急功近利」的,看本书都追求「快速阅读」,我当时也是。但后来我渐渐意识到这有点本末倒置,持之以恒才是最重要的。这是我在学习 Ukulele (opens in a new tab) 的过程中悟到的。每天弹 10 分钟,比一天弹几个小时却停练一周要进步快的多。其他事也是这样,可能你现在看不到任何收益,但只要坚持,总会有量变达到质变的一天。爱因斯坦都说复利是世界第八大奇迹。
同时,单纯的享受过程也是很有趣的事,就拿读书来说,很多书是不能囫囵吞枣的,你得细嚼慢咽才能吃透它的内容。而且,每天坚持看几页,一年下来也能看不少书。我们不应论量,而应论质。
二、考研岁月
参加完毕业典礼后,我鬼使神差地萌生了考研的想法,原因有很多,但其实最大的理由只是因为我想体验一下考研是什么样子的。于是,辞职,回家复习。
考研备考可能是我一生中最孤独的日子了。虽然和高考一样都是朝着一个确切的目标奋斗,但是高考有同学、有老师、有家长,而考研你什么都没有,甚至连复习计划都得自己定,有的只是万一考不上的压力和对考上之后日子的幻想。那时候我坐在自习室里,偶尔会怀疑自己是不是回到了高中,耳畔响起罗大佑的《闪亮的日子》、张雨生的《永远不回头》和赵雷的《我们的时光》等等,然后若有所思的看看窗外。
考研除了孤独,还是脆弱的。我要感谢毛哥在考研整个复习阶段孜孜不倦鼓励。尤其在最后的阶段,一个小题不会做都可能是悲愤的导火索。每当没有信心的时候,毛哥就会如永动机一样开始鼓励我,这帮我挺过了那最艰苦的岁月。不过不幸的是,考研有可能和单恋一样,感动的是自己。
Anyway,考研的日子是宝贵的,是在这浮躁社会中难有的清静,是聆听内心独白的契机,坚持下来更是战胜自己的喜悦。最有趣的是,我 Wunderlist 上曾有一个长长的清单,上面写满了那些「等我考完以后」才能做的事,每次看看都会笑。
三、又至上海
考研的结果是我没有考上华科,无奈之下来沪调剂,结果又因为本科出身太差被各种拒绝,那段时间也是有些心灰意冷,遂决定找工作。其中印象最深的是第一场面试:去饿了么被 sofish (opens in a new tab) 面试。
半年没写代码的我压根没有准备就去了(我也不知我何来的自信),一答不上来头上就直冒汗。然而 sofish 没有怪我浪费他时间,反而循循善诱,不停的教我如何更加深入的学习前端技术,超级 Nice! 虽然最后被刷,但我仍然很感激这次面试,让我学会了很多。
最终我又选了一家创业公司——一财新媒体。不到半年的时间,从最初的技术团队只有几个人到后来的几十个人,我也算是经历了公司成长最快的一段时期。有趣的是,当时我不仅要写代码,还要负责面试的工作,虽然当时我很不喜欢,但现在看来很有意义的一段经历,至少让我从面试官的角度体会到了哪些品质、技能是一个合格程序员所必须具备的。
在一财的日子,可能是我毕业以来最像「上班」的一段日子。第一次把自己当作一名职员来看待,第一次体会到上下级,第一次体会到各司其职互相配合的感觉。。。在职场方面我是稚嫩的,幸亏有我可爱的上司经常教我各种人生经验。还有我司各种卖(men)萌(sao)的同事,跟你们互黑真的是非常愉快。
四、杭州的象牙塔
尽管直到最后辞职,所有人可能都没理解为什么我要去杭师大读研(调剂成功),但我还是毅然决然的去了。
每次做一些重大决定前,我们其实内心早就有了选择,所谓的分析,调研,到底哪个选项好,其实都是为了印证、迎合自己内心的想法。每次询问别人的意见,其实只是想让别人认同自己既定的想法。
从职场回到校园,很多地方都不适应,尤其是心态很难转变。本来是每天都有任务要完成,现在变成了自己给自己找任务;本来每天面对的是实际的业务;现在变成了自己猜测出来的需求,本来每天是按时上班,主动付出,现在变成了每天上课,被动接受。。。我怀疑我到现在都没有彻底转换过来。不过工作后再读研比大学毕业直接读研有个优势,那就是我知道我要学的是什么。
读研和本科也有所不同。研究生更多的是自己找一个问题,运用所学自己去研究,大学则还不理解什么是研究。读论文可能是研究生最常做的事,每每读起一篇优秀的论文,总能深切的体会到什么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此外,研究生需要天天呆在实验室,不过好在我大学里就天天泡在实验室,所以对这种实验室-宿舍两点一线的生活没有一丝不适。
然而,由于我总能给自己的偷懒找到恰当的理由,所以在学校的紧张程度和努力程度远没有工作时的大。偶尔去西湖浪一浪,美其名曰释放压力。
五、自由职业与外包
编程也算是一种创造性工作了,自由职业一直是我向往的,外包只是偶尔开开荤。
人生第一个外包来的特别突然,对方提到的技术对于当时的我来说完全不会,但我还是一口答应了下来(毕竟 too young)。Deadline 之前的那一个通宵,可能是我技术提升最快的一夜。虽然这个网页最终还是没令对方满意,但我还是学到了不少前端技术,也深深体会了「不逼自己一把,不知道自己有多优秀」这句话。后来的几个小外包经历,也慢慢让我有了盲目的自信 (opens in a new tab)。
不过外包归根结底还是有点苦,接过的都冷暖自知。而且外包过来过去都是没有挑战性的体力活,很难在技术上有所成长。相对来说,如果有一个稳定的远程工作会好很多,技术会随着业务的增长而增长。
另外我要提一下,从第一份外包到后来的一些机会大多是通过我博客来找到我的,所以写博客是一件收益巨大的事,尤其是写优秀的博客 (opens in a new tab)。
六、公众号
运营一个公众号两年半的感想大多都写在了晓然,回归 (opens in a new tab)里,当时主要说了说心态要平和,但还有一些想在这里絮叨絮叨:
弱关系
弱关系很重要,因为弱关系可以提供一些「圈外」的信息。而维持弱关系的关键,不在于竭尽所能讨好别人,也不在于想法设法不得罪人,而在于不断提升自己的价值。
沉默是金
三种时候应该沉默:
- 世上 99.9% 事与自己无关,不要随意发表评论。
- 不要好为人师,总想给别人传授人生经验。
- 面对诽谤、质疑或者任何让你不爽的言论,不作回应是最好的处理方式。
七、一些胡思乱想
不反智
以我个人的浅见,我觉得反智可能是因为现在社会的价值观单一造成的。以下情况或多或少的出现在身边:
- 结果比过程更重要,文凭比学习的过程更重要
- 追求知识被认为无用,认真的行为被认为装逼
- 充满偏见,不想进一步学习,也抑制你学习的冲动
我这里不是批判反智的人,反智的定义很大,而且反智不含褒贬之意,我只是想要求自己在大多数情况下做到不反智,比如尊重版权。我很纳闷为什么有的人会抄的理直气壮,还反过来问我知识是不是应该共享。我觉得知识是应该共享,但更应该尊重创造这些知识的人。
主观
每个人到底生活于何样的世界,首先取决于这个人对这个世界的理解。所有的一切,或所谓的现实,都可以分成两个部分:主体和客体。面对完全一样的客体时,不同的主体意味着所构成的现实完全不同。
有兴趣可以看看我之前写的一篇关于主观认知的文章——假如我们的主观意识都是别人操控的 (opens in a new tab)。
以上只是我这两年的一些胡思乱想,很多时候我自己也是糊涂的,不过总得有个标准以便偶尔跳脱出来审(si)视(kao)自(ren)己(sheng)。
总结
人是群居动物,环境对人的影响至关重要。不到两年时间,我辗转了几个地方,其中对我影响最大的是在十年后工作的日子,而我最专注、最不浮躁、最无聊的时光是考研的那段,其他的经历好像也都蛮不错,总之是没什么后悔和遗憾。
我做很多事之前都没什么确切的理由,想做便去做了,其实挺任性的。但人生只是个过程,如果日复一日的过着同样的生活真的很无趣。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希望自己在新的一年中能体会更多样的平凡的人生吧。最后用一句话来结尾:
「我还年轻,我渴望上路。带着最初的激情,追寻着最初的梦想,感受着最初的体验,我们上路吧 。」 ——凯鲁亚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