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dbye,我的大学
原文地址:https://geekplux.com/2014/02/02/goodbye_my_university (opens in a new tab)
不知为何,现在写文章,第一句总想感叹一下时光流逝的速度,可能确实是年纪渐长……转眼已大四,伫立在象牙塔和江湖的十字路口,也是时候总结一下了。大学四年,不得不说是我成长最快的四年,也让我充分认识了上大学的必要性。第一次这么长时间跨度的总结,注定是篇长文。
改变
环境的改变
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程度因人而异,但对我尤甚,因为我自制力太差。虽然当初我在走进校园大门的时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但学校的堕落程度还是一次次刷新了我的底线。确实,在一个糟糕的环境里,合群 = 浪费时间。这并不是鼓励不合群,而是要学会择其善者而从之。在大一,加入学生会就是一个改变小环境的机会。在学生会两年的时间里,我认识了众多有想法的朋友。每个人都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每次经历都让我懂得很多道理。在升为部长之后更是事事亲力亲为,希望以身作则(事必躬亲绝对是最渣的管理方式-_-||)。而当班长,也是希望能严于律己,推己及人。当时我还想和班里的每位同学都搞好关系,真是too young too simple。李开复曾说:
用胸怀接受不能改变的事,用勇气改变可以改变的事,用智慧分辨两者的不同
这句话,是我在大学前的暑假读到的,通俗易懂,着实是上好的鸡汤。听了导师的话,我大一大二没事就往图书馆跑,毕竟人丑就要多读书啊。一直到了大二末,我偶然得知学校有实验室这块宝地,于是心向往之。在ZW学姐(衷心感谢)的帮助下,我终于厚着脸皮混进了实验室。刚进去的两个月,绝对是我大学获取知识最密集的两个月;也是最孤独的两个月;还是最不浮躁的两个月。宿舍沦为了我睡觉的地方,翘课的频率呈指数增长,班里的同学也渐渐觉得我神出鬼没。这成了我大学生活的分水岭,后半段的大学我都是在实验室度过的。那段时间耳边总回响一句话「如果不能忍受孤独,就不要追求梦想」。
眼界的改变
大一暑假,我的手机在打球时丢了。痛定思痛,我制定了一揽子购机计划……通过在网上搜各种机型的对比评测、导购,我突然对手机评测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小小手机,竟有这么多门道。果然刚需提升效率,短短两三天,我对手机的各项配置有了新的认识,当时还自己写了篇导购科普文,结果被专业人士喷是「伪科技」……在一堆牛人的指点下,我开始关注engadget、36kr等。这是我第一次针对某项事物进行大规模搜索:
- 第一步横向搜索了解大概
- 第二步纵向搜索了解细节
- 第三步自己总结一个框架
这三步让我可以很快的掌握一件事物的完整信息。
然而,这仅仅是个开始。貌似是在谷奥 (opens in a new tab),我得知了神器Google Reader,从此一发不可收拾。RSS让我知道了每天不停刷新那么多的Blog和BBS是多么浪费精力。我开始疯狂的订阅各种牛人博客,这个优秀有价值的博客收藏列表 (opens in a new tab)上的大部分都纳入囊中。每天固定从早晨9点到10点,晚上9点到11点横扫更新的内容,多的时候,一天要看600多篇文章(主要是engadget等科技博客更新太频)。本来我的阅读速度还可以,但是为了在规定时间看完这么多,我强迫自己加快速度,不知不觉一个暑假下来,发现自己的速读能力又有了质的提高。
阅读量上来了,眼界也跟着提升,每每拜读各位牛人的博客,真心佩服的五体投地。尤其是刘未鹏 | MIND HACKS (opens in a new tab),我从晚上11点开始看,一直看到凌晨5点,酣畅淋漓,欲罢不能。他的学习方法 (opens in a new tab)和思维方式 (opens in a new tab)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我也效仿他不断的甄选RSS列表,最终留下的都是少有的干货博客,节省了大量时间。后来我还养成了把大牛博客翻个底朝天的习惯,感受他随年龄增长带来的思维变化,也是件很有趣的事。哦对了,《我是一只IT小小鸟》 (opens in a new tab)这本小书也很有意思,给了我很多正能量,坚定了我后来参加各种比赛的方向……
良好的阅读习惯,促使我不断进步——学习新的语言,书写新的代码。进而发现所有的编程语言都是类似,重新学习一门语言只要对比两者异同就可以很快上手。但这毕竟是我闭门造车,非常局限。我想到个办法——参加比赛,这样就可以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更重要的是能获得和高手交流的机会!13年我参加了四五场大大小小的比赛,虽然这些比赛在别人眼里不值一提,但还是给了我很大的冲击。名牌大学平时的课后作业水准都可以和我们课程设计相提并论了,而他们的大作业,比我们学校的毕业设计水准还高几个档次。更别提名校的教学深度、校内资料、人脉资源……所以之后和学弟学妹们说起来,我都让他们不要把目光局限在校内,因为比我们牛逼十倍的人还在疯狂地努力。
塑造
三观的塑造
大学刚开始,我在QQ空间、人人、微博混,如今却在V2EX、知乎、豆瓣、果壳混……所混社区的进化,从一个侧面表现了我三观的进化。不同的人三观不同,同一个人不同年纪的三观也是千差万别。简单来说
- 人生观——人这辈子理应怎样活
- 价值观——人这辈子最珍贵的应该是什么
- 世界观——这个世界理应是怎样的
我无法用语言描述出自己的三观,而普鲁斯特问卷 (opens in a new tab)恰巧可以帮我简单粗暴的罗列出来。对比我自己大一和大四的答案,相差甚远。
一个人的三观形成跟阅历有很大关系。古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无非就是这「阅、历」二字。而且三观的形成是长期潜移默化的结果,也许是看了一本书,也许是接触了一些人,也许是经历了一些事,往往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人们会跳出繁复的生活,站在全新的高度审视所经历的一切,从而得到明悟。知道自己追求的是什么,又是如何看待这个世界和每一件事情。三观从浑浑噩噩渐渐变得清晰明朗。
但是由于 「定势效应」、「首因效应」、「刻板效应」 等,我们总是认定一件事情而难以改变。所以我们需要不断反省和思考那些由于我们自身的环境而逐渐形成的根深蒂固的观念,以达到重塑三观的目的。所以,三观就是用来毁的,底线就是用来刷的,节操就是用来捡的。有了新的认知,才能挣脱思维的枷锁,打破是非的局限。看看这个:你遇到过哪些让你眼前一亮、醍醐灌顶或对你改变很大的理念? (opens in a new tab)
总体来说,我在大学三观塑造无非也是三个阶段:读——思——经历
读: 刚进大学读的第一本对我三观影响挺大的书是《了凡四训》 (opens in a new tab),那时候对「三观」的概念还很模糊。但是这本书确实给了我为人处世上的一些明示,获益匪浅。每本书都会或多或少地影响我的三观,但我发现读史和读传记影响最大。因为写史和传记的人本身就已经是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去审视历史人物了,所以我吸收起来更直接。后来得到知乎的邀请码,作为早期用户,见识了各路大神无比犀利的观点。这些牛人总结出来的生活经验,相对史书传记来说又更直观。我还有个见识别人三观的癖好是看「非诚勿扰」。在没看过非诚前,我对这个相亲节目嗤之以鼻(这就是刻板效应), 大三暑假偶然陪老妈看,先不论其节目的真实性,我发现它用短短的三条VCR分别讲述男嘉宾的生活、爱情、朋友。间接地把不同阶层、不同地域、不同学历人的三观展现了出来,让我大开眼界(请君莫笑)。
思: 见的多了发现有些道理我并没有真正明白。并不是别人告诉过我,我就真正懂了,我还得消化。我消化的过程貌似有三种,一是睡不着时的胡思乱想,这种消化的效果最不明显,可能一觉醒来就忘了。二是和别人聊人生聊理想时,思维的互换帮我瞬间明白原来书中所讲是这个意思!三是写作,这无疑是最好的消化方法。有时候我们苦思冥想的过程写下来便一目了然了。就像做数学题需要画图或演算,写下来是对思维的备忘。而且我们大脑和电脑一样都有个缓存区,绞尽脑汁的空想会把缓存耗尽,使我们在思维的原点不停绕圈子。而写在白纸上可以空出缓存区,我们就能进一步思考。比如这篇文章,写之前想到的大概只有三分之一,剩下的三分之二都是写的时候自己冒出来的。
经历: 写下来就真正领悟了吗?非也非也,只有亲身经历了才懂,我现在甚至觉得这句话概括了人活在世上的意义。而经历又有两种情况:
- 一种是主动经历:所谓知易行难,道理人人都懂,故事谁都会说,但真正做起来却是无比艰难。DOTA里SF反身三连压,具体操作我也知道,可就是做不到,只能惊叹大神是如此的轻松写意。不去尝试,不走出自己的「Comfort Zone」,永远不能把道理内化成自己的一部分。践行自己的信条,也许会被推翻,也许更加笃信。改变一生的道理,从来不是别人教会的,实践才能出真知,「知行合一」 一直是我想做到的。所以只要是能体验别样的生活,我都想去经历一遍。
- 另一种是被动经历:我们总会在经历一些事之后有「一夜长大」的顿悟,所以这里的顿悟并不是指单单的明白了这个道理,而是在经历过一些事情之后,获得了由本身驱动的强大自制力和主观能动力,使得自己推翻了自己原有的观念,或开始着手去做原本由于陋习而没有去坚持的东西。但这往往非惨痛的教训和巨大的痛苦所不能。也许是一场刻骨铭心的失恋,也许是一次苦不堪言的挫折。
最后推荐:《金庸全集》 (opens in a new tab),绝对可正三观!
能力的塑造
能力说白了是个虚的东西,无法量化描述。比如,协作能力,组织能力,管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等,你很难确切的判定这些能力的高低。然而,大学前两年,我每天泡在学生会就为了锻炼这些所谓的能力。回头想想可能也有收益,但是不大。这和人本身的品质、素质有关,一个真诚待人的人协作、组织能力自然强一些,一个有责任心的人管理能力自然强一些……我把这些能力归为软能力。而真正可以培养且急需培养的应该是硬能力,比如搜集资料的能力、中文速读能力、快速学习能力等。大学四年下来,我目前只有下面两个还做的可以。
- 搜索能力
善于搜索真的很重要,不要有事没事就问别人,不要甘做「伸手党」。搜索资料的过程也是一种思考的过程,知识的保留时间和你为获取它所付出的时间成正比!
你平常是用Google还是百度?(必然是谷歌,百度只是测一下连上网没有) 你是否知道什么时候用Google什么时候用百度?(外事问Google,内事问百度) 你还知道什么搜索引擎?(DuckDuckGo (opens in a new tab)) 你会真正的用Google吗?(如何用好 Google 等搜索引擎? (opens in a new tab))
其实还有好多方面,比如善用wiki(百科),etao(购物)等垂直搜索。Google图片搜索也非常给力。期刊文献我一般是用Google学术 (opens in a new tab),当然国内还有Cnki知网、万方等等。
- 速读能力
现在是信息爆炸的时代,每天产生的资讯成千上万。为了不被世界变化的速度甩开,就要快速的获取各类新鲜资讯。这其中还需要一个非常重要的能力,就是信息的筛选和鉴别能力。什么是软文,什么是干货;什么是有效知识,什么是娱乐消遣。消遣的内容更要以加倍的速度看完,而专业和术语多的内容则不适合速读,要不然读过跟没读一样。总之,速读能力绝对是大学僧必备技能。
缺陷
专注力
一般情况下,我的专注力为零,除非明天是deadline或是在做自己极其感兴趣的事……不管手头有什么工作总是不时的打开知乎、V2EX或微博看看,这大大的降低了效率。微博出来之前,我还偶尔写写日记或随笔,之后便很少了,表面上140字足够表达清楚我的意思,实际上却降低了我思考的深度。类似微博这种碎片化信息:
要求一个人迅速在各种信息之间跳转,不要在任意一条信息上停留过多时间。又要求一个人尽可能快地消费一条信息,迅速咬住它,吸干其中的汁液,然后一口吐掉。最后,对于那些在微博上原创内容的人来说,微博要求你能在海量的信息碎片中做快速筛选,然后在两个原本没有关联的碎片中建立联系,并且把这种联系以巧妙漂亮的手法表达出来,于是可以赢得观众的欢呼和掌声。无需知道“为什么”,只需要不断判断“是什么”,然后把一系列“是什么”组合起来。所以,哪怕是最简单的逻辑也都被抛弃了。我在微博上呆的时间足够长,因此受到的影响也就足够重。(via@和菜头 值得一读 (opens in a new tab))
当我读到此时就感觉是中了同一种毒。现在我每天规定自己在固定时间看微博和空间,运用番茄工作法提高效率,还算有点效果。知乎上有很多提高专注力的方法(如何做到长时间(4个小时以上)精神专注? (opens in a new tab)),关键还是靠自制力。一说起自制力,我就老泪纵横……
执行力
拖延症谁都有,怎么克服的资料网上汗牛充栋,但就是克服不了。就拿这篇总结来说吧,原定是元旦写的,没想到一直拖到现在才动笔。明知道有任务要完成,但就是无法让自己开始,而且在没开始的这段时间还带有焦虑感和负罪感,这简直是一种折磨。不过,罗辑思维:大家都有拖延症 (opens in a new tab)里说,拖延症是上境界的过程……好吧,不管怎样,拖延症还是弊大于利,我不求能克服它,只求能缩短我拖延的时间。提升执行力,让脑海里的想法付诸实践。
展望
- English能力
- 写作能力
- 参与开源项目
- 独立思考
- 健康、信仰
为什么不具体阐述要达到的目标呢,因为我知道一条定律:在天朝,只要说出来的事,有99%的概率做不成。
总结
我一直觉得我是一个幸运的孩子,高中虽然没有认真学习,但是幸运地找到了人生的大方向,填志愿的时候专业栏全部都写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仰缺失、娱乐至死的年代里,拥有一个Dream也算是来自内心的指引。
而我的大学生活,也是丰富多彩,大一大二为学生会鞠躬尽瘁,大三大四在实验室与世隔绝。异地恋本地恋都谈了一次,有美好也有痛心;所有的评优奖项全部拿了一遍,只可惜奖学金太少;极品飞车全部刷通关;DOTA总有五人黑;代表自己、代表班级、代表学校都参赛过;赚到人生的第一桶金;做出人生的第一个作品;第一次喝吐;失恋去操场刷了15圈;沙滩上过通宵……基本上没什么遗憾,如果非要说遗憾的话:一没长胖,二没挂科……哈哈,Goodbye,我的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