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社交网络有多难

原文地址:https://geekplux.com/2014/08/02/farewell_social_network (opens in a new tab)

我猜 QQ 空间最初应该是作为和新浪博客竞争才出现的,当时我还在初中,不会写什么 Blog,所以空间出来正迎合了我们这些学生的需求。随后「非主流」、「火星文」开始火,又是抓住了青春期学生的叛逆心理。不过我当时对非主流不是太感冒,一直很用心的经营着空间,犹记得当年幼稚的我还写了篇文章宣称空间是我的心灵归宿(正如现在矫情的我写这篇应该退出社交网络的文章)。所以从初中开始我的喜怒哀乐全在空间里,文章写了上百篇,照片更是几千张。

尽管后来开始沉迷微博、豆瓣、知乎等,空间一直是我割舍不下的一块,因为那里有旧友,有牵绊,这是一份长久以来捆绑着我的数据库。然而,随着认知的渐渐成熟,我越来越觉得人应该远离社交网络,不止是空间。理由也是在一次次和所谓羁绊的牵扯过程中感悟出来的:

输出

刚开始我天真的以为社交网络是用来分享的,后来发现并不是。社交网络沦为了一个表演的舞台,每个人在上面表演,把想展示给别人的一面展示出来。发表一段状态,分享一篇文章或视频,并不是共享他的感受,也不是觉得这段信息真的有价值,而是在传递一种他自以为很重要的自我展示的信息,翻看朋友圈或其他的 timeline,随便找一条仔细分析一下就会发现他并不是在描述他的感受,而是在展现一些信息,或者直接说是炫耀。自从「逼格」一词横空出现,更是很好的定义了这种社交网站的分享行为其实就是为了彰显逼格。收到的评论,互相的交流根本无足轻重,因为这本身就不是输入,而是变相地输出。人们渐渐的带上了面具,因为社交网站上的你,并不是真正的你,而是你想让别人看到的你

偏见

每个社交网络都有它的特点。微博烹饪着毫无营养的段子只供一乐;豆瓣是文艺青年的温床;空间:不转不是中国人……在很久很久以前,社交网络分享还存在价值的时候(可能是当时认知浅薄觉得什么都很吸引人),我竟然还有过信息焦虑,生怕错过什么重要的信息。但焦虑很快就没了,接踵而至的是厌烦。社交网络里开始充斥着软文。软文还是好的,更甚者是赤裸的代购广告、谣言和虚假信息。我很是怀疑转发这些信息的同学的分辨能力,实在受不了就屏蔽掉(现在看来,果然 QQ 空间里我屏蔽的人最多)。随着屏蔽人数的上升,我质疑过自己的这种行为:屏蔽的人多了,剩下的都是和我价值观差不多的,减少了信息获取渠道,是不是更容易形成我固有的偏见?后来发现正好相反,因为:

好友

其实放不下社交网络,最多的理由都是因为那里还有自己的很多老友,如果不玩社交网络,如何得知他们的近况,如何能保持联系?这个确实是一个问题,我只说说我自己的看法:

刚进大学的第一年,我参加了很多学生工作和活动,认识了很多朋友,渐渐的认识到人和人的社交,本质上是一种价值交换。你和他作朋友,可能是你身上的某一点值得他利用,他身上的某一点值得你利用,你们可以互相交换自身的价值。(虽然「利用」这个词有点消极,可确实是利用,当然有的利用也可以是积极的,比如互相学习。)想通这个之后,就感觉一下子看清了朋友间的各种复杂关系,你自己的价值越大,能提供给别人的越多,那你就越受欢迎。这就像一个市场,每一次的社交活动,你都可以看成是一场交易。你请客他办事,或者是你们互相帮对方办一件事等等,所谓「人情」就是交易的货币。价值相等的两个人,往往关系会比较稳定。这里就不多扯了,我们把这种类型的朋友称为**「浅交」。你可能觉得这样说朋友之间的关系有点现实了,但我们要在认清本质的基础上,保有一颗相信爱的心。这类朋友和你有互相认同的价值观,你们彼此付出过,倾注过真实的情感,这类朋友可以叫「挚友」**。

我们的社交网络上,多是「浅交」,而非「挚友」。浅交的状态其实你根本没必要去关心,他去哪旅游了,和谁分手了,对你来说意义又有多少呢?简短的评论似乎也不会增进感情。只要你的价值还在,你们的关系就不会断,即使断了……你活到现在,生命中的过客恐怕有的已忘得一干二净了吧……所以,我们没必要刻意去关心这些信息,真正需要关心的是挚友。而我们关心挚友更好的方式是一封 Email,一通电话。想象一下你接到老友电话或是收到远方寄来明信片的兴奋程度吧。

说了这么多,我觉得不论对方是谁,我们都要以诚相待。相信爱的存在,珍惜出现在生命中的每个人。

道理

在网络上游荡时,总会有读到一段话或一篇文章,忽然如醍醐灌顶般顿悟的时刻。比如:

人们的痛苦都是源于对于自己无能的愤怒。 ——王小波

或是:

你的问题主要是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 ——杨绛

等等。我把这些叫做「人生经验」。我们被击中原因可能是我们还停留在**「能理解,但是还不能体会的情况」**。就是说我们确实能明白这句话,也了解这句话的重要性,但是下次我们遇到类似的事情还是照旧,这句话完全记不起来。

很多道理、人生经验我们会从别人文章读到,会从别人嘴里听得。但无论听到还是读到,这都还不是我们的,我们无法领悟。确切的说是体会。因为只有我们经历过同样的事情,体验过类似的情形我们才能真正懂得,真正领悟。「吃一堑长一智」就是这个理。

因此在社交网络上看到这类信息,可以记下来,但不用放在心上。等到了该懂的时候自然会懂。

发泄

其实社交网络并不只是分(zhuang)享(bi),还是一个发泄的出口。不吐不快的时候,社交网络的确是一个很好的平台,你吐槽出来,大家会一起跟着吐,从而找到心理上的认同感。但是发泄的渠道很多,没必要在社交网络上:

总结

综上所述,我觉得我们更应该专注于自己的内心,更加注重现实中的情感,而不是虚拟中的互动。在这个信息繁杂的社会,增加自己独处的时间,反而能发现更大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