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某一领域成为世界顶尖 -#5

这是 GeekPlux Lab 第六期,每期都会同步发布在我博客 (opens in a new tab)周刊页面 (opens in a new tab),欢迎邮箱订阅 (opens in a new tab)本周刊,可以第一时间收到更新推送。


这周股市和币市都在动荡,巴菲特老爷子(BRK)的投资收益追平了木头姐(ARK)的收益,可能是美帝大放水真的要结束了,Alpha 收益直接被抹平。前几期写了太多区块链、web3,我自己都写烦了,这期想完全脱离这些主题,聊点别的。

BRK catch up ARK

“Jack of All Trade, Master of None” 是英语里的一句俚语,形容兴趣广泛,无一精湛。我自己就是这样,对很多事情都有爆棚的好奇心,但是接触一段时间后又逐渐弃坑。早些年在知乎上也热烈讨论过兴趣广泛而无一精擅是不是一种悲哀? (opens in a new tab),所以很长一段时间,我认为博而不专是一个很不好的状态,仿佛什么都学过,却什么都没学到。但后来我逐渐意识到知识(或者说视野)的广度深度更加重要。

如果说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那我们的表现(performance)则是我们一切**技能栈(skill stack)**的反映。我们是不可能以单一技能在社会中生存的,任何一个职业,都是很多技能的组合,任何一个领域,需要的都是综合素养。那么如何回答本篇的标题,答案就很明显了:培养自己的技能栈。近期读到 Tomas Pueyo 的文章 How to Become the Best in the World at Something (opens in a new tab) 又反复印证了这个观点,尤其是文中的配图,非常直观,推荐阅读原文,也推荐 Tomas Pueyo 写的几篇“地理决定历史”系列,很有意思。

首先,成为一个领域的 top 1% 已经是很难,更别提成为 top 1。文中拿 NBA 球员举例,我们没必要,从高考大军过来的我们,可以深刻地理解考到全省第一的概率 (opens in a new tab)是多么低。考入 985 高校,你就是 top 1% 了,考入清北,绝对就是人中龙凤了。

其次,学习的边际效益会随着你的深入而降低。任何事都是这样,做到 60 分可能只要努力就可以,从 60 分到 90 分就需要掌握科学的方法了,但想从 90 分再往上提升就很难了,这就是边际效益的递减。

通过培养自己的技能栈,成为多个技能组合的 top 10% 比成为单一技能的 top 1% 简单太多。如下图,两个技能的交点,导致是在这两个技能组合上很轻易成为 top 1。

技能多样性与互补性

但有一点还要注意:不光是掌握多个技能就好了,而应该让这些技能互补且多样。比如你是一个程序员,再掌握修电脑,这就是两个相关性太强的技能,没什么用。但如果你除了写程序还会演讲,就可以在技术圈叱咤风云。比如 Vercel 公司的 Lee Robinson,他就是多个技能组合之后,找到了适合他自己的职位——开发者关系 (opens in a new tab),Developer Relations 主要负责发展开发者社区,与程序员沟通,建立关系等。

相关性太强的技能栈,导致成为顶尖的难度并没有降低。

为什么广度比深度重要

最后回到我一开始的观点,为什么广度深度更加重要呢?因为在当今社会条件下,我觉得任何知识获取的门槛实在太低了,如果你想成为某一门特定知识的专家,网络上有大把优质的学习资源可供挑选。上到世界顶尖名校的公开课,下到短视频软件里的快餐式直播,你都可以学到或多或少的知识,甚至如何挑选学习路线都演变成了现代人的焦虑。

所以,你想扩展深度,你唯一需要付出的是时间,而想要拓展广度却变得异常困难:

与其深刻的理解一门知识和理论,不如不断扩展自己认知的边界。知其然,稍微知其所以然,然后在需要组合的时候,再深入。

Yak Shaving

上一期 (opens in a new tab) 我提到了开发者 Anthony Fu (opens in a new tab),他在解释如何做开源的时候,提到了 Yak Shaving 这个概念。引用他文章关于 Yak Shaving (opens in a new tab) 中的解释:

Yak Shaving 的字面意思是为剪牦牛毛,而引申出来的意思是,当你在进行一个工作时,发现另一个工作还没有完成,你便先去解决那个工作,在进行那个工作时,你又发现另一个工作… 如此往复,让你偏离了原本本该完成的工作,最终却也什么都没有完成。

从字面意思上看,Yak Shaving 是一个负面的概念,不断分心,一事无成。但在很多时候,如果有意识地利用 Yak Shaving,又好像能加速你成为一个领域的顶尖高手。比如著名的 IT 界泰斗 Donald Knuth 传奇的一生几乎就是 Yak Shaving 的一生。Donald Knuth - The Patron Saint of Yak Shaves (opens in a new tab) 一文中讲述了他不停“薅牛毛”的故事:

.....太多了,这里就不举例了。上面提到的任何一个名词,几乎都深远地影响了计算机的各个方面,写这段时鸡皮疙瘩不停翻涌。除了 Donald Knuth 这种大牛,现在在 GitHub 上也涌现着各种爱“造轮子”的程序员,随便举几个华人程序员的例子:

总之如果擅用 Yak Shaving,也能帮助自己成为业内顶尖。前提是不忘初心,点到为止。

越野跑

这周六我参加了 HK100 越野跑比赛,目标是不太早退赛,最终走了 40km (opens in a new tab),因为之前不停训练前脚掌跑法,导致跟腱有点劳损,所以赛前状态不是很好。周六的天气也特别差,周中我一直祈祷周六别下雨,结果还是下了(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我每次参加比赛就下雨,每次)。早上5点就从家里出发,7点到达出发点,没想到这么差的天气来的人都超级多,竟然有种线下比赛的感觉(因为疫情,HK 两年来的比赛几乎都是虚拟比赛 virtual race)。最后结束,也是深刻意识到自己还需要很多时间去训练和计划。参加一次超跑,仿佛经历一次人生,感想总是特别多,我之前写过一篇感想,但觉得太鸡汤了,就没发出来。

FKT (Fastest Known Time) (opens in a new tab) 是一个越野跑爱好者提交自己越野跑记录的网站,通常是自己觉得最快或最满意的成绩。2021 年,根据投票选出了男女最佳前五名 (opens in a new tab),本周公布了第 5 和第 4,我想分享一下自己觉得有意思的地方:

有趣的链接

与读者对话

上一期 (opens in a new tab) 发布之后,我在 Twitter 上公开了一些我写 newsletter 以来的一些数据 (opens in a new tab),并写了几条心得 (opens in a new tab)

效率焦虑是现在很多人都有的问题,好像自己一旦消遣就是浪费时间,一旦效率低就是浪费生命。过度地追求效率反而会引发焦虑,其实在我看来很多事情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重要,没必要 FOMO(fear of missing out),重要的事情总是会三番四次出现在眼前提醒我,根本不需要花精力去关心。我自己有两个方式去排解信息焦虑和效率焦虑:

另外,请使用 QQ 邮箱的朋友们,关闭自动回复吧,感觉没什么意义,还产生了信息垃圾。


往期推荐:

声明:本文出自作者,不代表任何机构或公司,亦不构成投资建议。

你可以在这里找到我:微博 (opens in a new tab) - Twitter (opens in a new tab) @GeekPlux
也可以加入 Telegram 群组 (opens in a new tab) 聊天讨论。

这里是 GeekPlux (opens in a new tab)newsletter (opens in a new tab),欢迎订阅 (opens in a new tab),如果觉得这篇文章对你有用,可以分享给好友或请我喝杯咖啡。👇

点此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