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正在杀死网络, 相对失败与成长, 纯文本 -#39

AI 让低质量内容充斥网络。失败与成长。

AI 正在杀死网络, 相对失败与成长, 纯文本 -#39
Photo by Steve Johnson / Unsplash

照例寒暄,上周末我们驱车去了附近的一个德国小镇,吃了经典的酸菜猪蹄,好大…打包回家连吃了三天才吃完。小镇上很多精致的小店,很多东西是纯手工制作的,比如手工皮具、手工钟表、手工帽子之类的,只要是 handmade 就比较贵。另外一路上看到一些大胡子老爷爷骑着各式各样的哈雷摩托真是潇洒啊,老奶奶带个头盔坐后面也是很酷,这种老了还能一起骑摩托的夫妻生活真是不错。

AI 正在杀死网络

最近读到两篇文章,引发了一些我对 AI 和内容创作的思考。

总结两篇文章就是:但凡是个内容网站目前都在遭受冲击。

Google is trying to kill the 10 blue links. Twitter is being abandoned to bots and blue ticks. There’s the junkification of Amazon and the enshittification of TikTok. Layoffs are gutting online media. A job posting looking for an “AI editor” expects “output of 200 to 250 articles per week.” ChatGPT is being used to generate whole spam sites. Etsy is flooded with “AI-generated junk.” Chatbots cite one another in a misinformation ouroboros. LinkedIn is using AI to stimulate tired users. Snapchat and Instagram hope bots will talk to you when your friends don’t. Redditors are staging blackouts. Stack Overflow mods are on strike. The Internet Archive is fighting off data scrapers, and “AI is tearing Wikipedia apart.” The old web is dying, and the new web struggles to be born.

之前#28 和 #20 都提到过,在推荐算法加持之下,目前网络上的垃圾信息本就越来越多。结果有了 AI 之后,生产内容的成本变低、生产的速度变快导致网上的信息质量进一步变差。

以前我们可能想了解一些概念会去看维基百科,尽管它不能保证 100% 正确,但至少还是一个比较有信心的渠道,现在 AI 生成的内容越来越多地被添加到维基百科之后,很难再保持可信度。Stackoverflow 很早就禁止了 AI 生成的内容,但仍然不可避免,目前上面已经有很多完全不正确,或者说废话连篇的回答。而最近各大社交网络开始“重新洗牌”,本质上也是因为很多社交网络上的内容变成了机器人和垃圾信息,这些信息难以抵制更难以分辨,本来大家想靠 AI 优化自己的信息质量,没想到效果南辕北辙。

结合上一期说到的创作者经济已死,这很难不死啊,将来大家都靠 AI 写作了,真正的原创会被冲击的越来越少,劣币驱逐良币,迟早会没人输出。所以我现在觉得原创独立博客愈发珍贵,我的 RSS 和 newsletter 订阅的也慢慢都是个人的内容了,而非平台产出的。

再从 AI 的发展看,现在很多 AI 训练的语料就来自于像维基百科、reddit、twitter 等网络的内容。结果现在语料就已经被破坏了,当然训练出来的效果也会越来越差。说难听点,你去用屎训练屎,当然会更加臭不可闻。

而从这些网络平台的角度看,这些网络平台无疑是受害者。本来优质的原创内容被拿去训练,结果现在“哺育”出来的垃圾内容开始充斥平台…所以某些平台现在开始了反爬、或者出售自己的原创内容。反爬不利于互联网的开放与繁荣,收费不利于 AI 的发展。

但这似乎是个悖论,如果你保持开放,那就注定要被低质量内容淹没,如果开始向 AI 公司收费,那无疑会降低用户产出内容的意愿(因为用户会想,我辛苦产出的内容,本来是无私分享,你却拿来卖钱),并减缓 AI 发展。这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也许 Web3 会有帮助,毕竟可以靠 Web3 把平台收益分给每一个 contributor,每一个内容贡献者或参与者都应该是受益人。

相对失败与成长

起先,我是读 Jason 的文章 You only compete with one thing 突然有感。文中说创业只需要在乎自己的成本和收入,只要有利润那就是值得做下去的生意。没必要和大公司比,这本来就不是一个模式。这让我想到 Gumroad 创始人 Sahil 的文章 Reflecting on My Failure to Build a Billion-Dollar Company,于是又重温了一遍。他在最初的几年一直认为自己的公司是失败的,直到把所有人裁掉,并且坚持把公司做了几年之后,才渐渐意识到这其实不算是“失败”。如果和硅谷传统的创业公司融资-上市-再创业的模式相比,确实是失败的,但从给客户带来价值、给公司带来收入、给创造者提供了平台方面,Gumroad 无疑是特别成功的公司。

所以失败其实是相对的,当然任何事都是相对的,但重点在于找到那个比较的对象。和自己比无疑是最佳的方式,不过知易行难,我相信大家也深谙这些道理。但即使失败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即使我们是和自己比较,日常生活中我们还是会惧怕它。Turning Fear of Failure into Increments of Curiosity 中提到了一些表现:

  • We put off doing things because we’re unsure how they will turn out. 拖延症其实是一种害怕失败的表现
  • We avoid situations where we may have to try something new in front of other people 不愿尝试新事物
  • We avoid doing things we know will improve our lives because we don’t have all the necessary skills. 因为缺少一些技能而不愿意去做
  • We give ourselves the illusion of growth by reading, researching, watching videos… Anything but doing the thing and risking being judged by others. 看一些知识类视频仿佛有了成长的错觉,这类低成本的“学习”其实也算害怕失败,因为没有真正行动

而克服这些畏难心理最重要的方法就是直接开始行动。Rinse and repeat,一开始没必要想太多,而要先做,做完再去优化和反思。这也是我最近做事的方式,可能年纪大了,逐渐觉得这样更有道理。

计划都是 bullshit,只有行动才是硬道理。而且我在想,也许一开始设定了目标就会失败,就像工作中设定了 KPI,就一定会完不成一样,或者说你即使完成,也是为了完成而做出的变形动作。因为通过几条 KPI 或 OKR 你很难完善地描述或评估你真正想做的事,也许最后你完成了 KPI 或 OKR,但有可能是为了完成这些数字而偏离了轨道。

其实从失败中成长是最快的,这也是我最近观察孩子成长的方式而得到的启发。他们不会考虑很多,他们直接去做,在犯错中会学到经验,从而掌握知识。每天避免失败,其实也是一种很大的进步了。都说养娃是人的第二次成长,我觉得很有道理,因为孩子会刷新自己对很多事情的认知。

这周还读到两篇和成长有关的文章,不知道怎么归类,就放在这里吧。

  • The false promise of the 10,000 hour rule 文中提到一万小时定律可能只适用于 stable structures 的领域,比如体育、下期、乐器等,但对于创新领域可能就不适用了,比如编程、写作。另外研究表明 interleaving (交叉)的学习方法比 blocking 的学习方法更好,现代社会知识碎片化越来越严重,可能这不是一件坏事,这样随时交叉学习反而能提升学习的效率。我自己最近也在看一些哲学方面的东西,到底是 knowing something of everything 还是 knowing everything of something 好?可能我偏向前者。
  • Surviving Markets: Why Great Investors Are Rare 牛逼投资者的秘诀是长寿,时间才是关键。与此同时,芒格和巴菲特也更喜欢从别人的错误或失败中吸取教训。文章里提到几个阻止人们成为伟大投资者的因素,但都是老生常谈了,知道和真正的践行是两回事。

纯文本

又读到一篇吹纯文本的文章,always bet on text,真是吹得深得我心。

Text is everything.

从人类发明文字以来,文字作为思想和知识的传承已经存在了 5000 多年。

  • 文字是最灵活的存储方式。即使有时候一图胜千言,但在“千言”中你可以任选关键字去进行高亮、链接,在图片中你很难做到,即使是计算机支持这样的存储方式,也没有文字那样简单灵活。文字还可以索引、总结、对比、引用、多方编辑,这些其他媒体都还做不到或做的不完美。即使是视频如此发达的今天,很多人仍然是得把音频转换成字幕,然后再总结学习。
  • 文字是最高效的传播方式。理论上,任何媒体最后在我们口中或电脑中,都需要转化成文本才能传输。你不可能直接把脑海中的画面传递给另一个人,而一台电脑也不可能把图片和视频直接传给另一台电脑而是通过转化成代码(文本)。

之前我还写过用纯文本作效率软件 -#10,大家也可以去看看。

代码之外

希望每期都能时不时想分享点有趣的人或生活方式。

  • Before Fifty 这位前端程序员大哥马上要 50 岁,我忘记有没有分享过他的故事,他的人生目标是在 50 岁前吃到世界上最好吃的 50 家餐厅,他在今年终于实现了这一目标,并把吃过的餐厅都汇总在了 Fifty by Fifty,对美食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参考这个清单,他每年会进行更新,用更好吃的餐厅淘汰那些相对不太好吃的。
  • fourweeksgood 这个网站则更有意思一点,是一对 freelancer 夫妇,他们决定每个月换一个城市生活,这是他们用 vlog 记录下每个城市的样子,视频很短但很有设计感。
  • Learning to Touch type again 这大哥则是买了分体式键盘后开始重新练打字。其实我自己也想买分体式键盘很久了,但很怕自己适应了之后就被束缚在这种键盘上了,何尝不是另一种牢笼,所以一直没买,不过如果有小伙伴推荐键盘可以直接私信给我。看完还顺便又折腾了一下 emacs,不知不觉几小时过去,赶紧停手了,emacs 真是时间黑洞啊。
  • 一个挂在墙上的大墨水屏,用来看每天的报纸 唯一缺点就是太贵了,但这不是它的问题,是我的问题…

技术文

其实每周读不少文章,但要写出来并串联成一些主题还是有点难度,这周的内容我自我感觉还不错,希望你会喜欢,我们下期再见。

另外欢迎大家收听我的 Podcast —— 代码之外 Beyond Code 最近更新了两期读者来信。

Subscribe to GeekPlux Letters

Don’t miss out on the latest issues. Sign up now to get access to the library of members-only issues.
jamie@example.com
Subscri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