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抱开放的 Web -#0

newsletterWeb

我有个独立博客 geekplux.com (opens in a new tab) ,虽然更新频率不高,但是一年也有接近 10 万的 pv,大概 3 万的 uv。我十年前写的文章至今仍有人阅读,这都得益于互联网的开放:

上述功能在微信生态里几乎无法实现,很难想象这是一个诞生快 10 年的产品。

在大家已经大谈 Web 3.0 的时代,微信作为月活用户最多的产品,仍然秉持着闭门塞户的姿态,真是可惜。大概公众号的产品经理,只想让它作为信息消费的快餐车,而不是具有长尾效应的知识海。

除此之外,微信公众号表面上你会有很多关注者(我不喜欢把别人叫作粉丝),但实际上这些人是真正属于你的吗,当你的号被封掉,或者当你哪一天想叛逃这个平台,就像我今天这样,你能把这些关注者迁移到新的平台吗。答案显然不能,而邮件却可以轻松做到,导入导出,丝般顺滑。邮件作为上古的 Web 产品,长青至今,不是没有原因的。

开始写 newsletter

去年  Substack (opens in a new tab) 又一次把 newsletter (邮件订阅)带火了,可能疫情在家,大家急需阅读更多东西来缓解自己的焦虑。我订阅的 newsletter 数量也是在去年猛增,同时对写作这件事也有了新的思考。

之前我总是觉得在没有成为专家前,或者说在没有彻底搞懂一个东西前,是对它没有发言权的,是不应该写相关文章的。但是我现在观念变了,文章不应该以论文的标准要求自己,甚至论文有时候也会有纰漏。改变我的主要有两点:

其他的一些对写作的理解,我总结在了我的 wiki page (opens in a new tab) 里,常温常新,主要是为了缓和自己的心态。

现在我用的这款产品竹白 (opens in a new tab),刚刚问世不久,是我觉得国内做的比较不错的 newsletter 平台。虽然国内的环境目前越来越让人噤若寒蝉,但是就像我上文中说的,如果有一天竹白这个平台命不久矣,我还是可以用邮件给你们发消息,邮件才是最早的去中心化产品。

17年我写过一篇我是如何获取信息的 (opens in a new tab),到目前为止,RSS 和 newsletter 仍然是我主要的信息来源,我之后会更新一下这篇文章,谈谈我现在信息摄入的方式。

最后的最后,既然开了个新坑,照例得简单介绍一下定位。之后我的这个newsletter 每周一更,周一发布,领域自然是我感兴趣的几个:技术、金融、设计、区块链、跑步徒步。可能会分享一些文章链接,也可能是自己的随笔,欢迎大家随缘订阅。


这里是 GeekPlux (opens in a new tab)newsletter (opens in a new tab),欢迎订阅 (opens in a new tab)、转发、回复、打赏 (opens in a new tab) 微博 (opens in a new tab)Twitter (opens in a new tab) @GeekPlux

点此订阅